飲食,不只營養,更是心理行為。
我們的飲食行為,會受著不同的因素影響,包括:心情、社會文化、作息習慣、過度節食等。
認識正念飲食、直覺飲食,逐步培養對自己飲食選擇的意識。學懂聆聽身體、相信身體、尊重身體,才能建立持續並有效的飲食模式。

1. 心情
心情是最常見,最明顯會影響飲食的原因。
在現代社會中的,無論是慶祝/補償,都慣用食物作情緒的出口。
在2013年,美國心理學會曾經發佈了一篇有關壓力和飲食的媒體報道。
調查結果有38%人表示在過去一個月因壓力而過度進食,並有一半人是持續這個行為多於一星期。
調查的其他結果:
27%人透過「食」減壓
34%人認為這個行為已是習慣
30%人因感壓力不吃正餐
67%人因壓力感到沒有食慾
26%人沒有足夠時間進食
49%人在情緒化進食後對自己感到失望
46%人對身體形象感到負面
報告亦指出部分人因以上飲食行為感到無精打采、懶惰和煩燥。

2. 社會文化
我們的社會文化中,節食文化已存在多年,宣揚「瘦即是美」「瘦才會被愛」「瘦才健康」等觀念。讓許多人的理想是追求苗條身材和完美外貌。
節食文化不斷改頭換面,每次都以新穎驚奇的姿態籠絡人心,無論是斷食法、生酮飲食、蔬果汁減肥法,都讓我們以為減重有捷徑。
大部分人都希望這是最後一次減重,然而復胖的人卻多不勝數,把時間和金錢都用在尋找「完美方法」。讓節食文化逐漸危害我們的身心靈健康。
另一邊廂,對很多長輩來說,食物是LOVE LANGUAGE,用食物表達愛。而很多減肥人士都會形容自己是個吃貨,愈壓抑愈愛,不準吃偏愛吃,在吃與瘦身文化中愛恨交纏。

3. 作息習慣
缺乏睡眠時體內的「飢餓素(Ghrelin)」提升,有刺激食慾的功能,讓你感到越來越餓。
睡眠時數減少時,抑制食慾的荷爾蒙「瘦體素(Leptin)」會降低,曾有研究指出,每晚睡5小時者其血中瘦體素較睡8小時者低約15.5%。
相反促進食慾的飢餓素則增加,每晚睡5小時者其血中飢餓素較睡8小時者高14.9%。
睡得少,體內兩種控制食慾的荷爾蒙的變化皆人的體重、食慾和新陳代謝都會受到影響。

4. 過度節食
提到瘦身,往往會想起熱量赤字,亦會有想法如「減肥要動得多、吃得少」。
然而,身體的生存意志比我們想像中強。
當身體經歷一段長時間低熱量/低營養攝取後,會開始適應並作出調整,減慢新陳代謝,並調節賀爾蒙- 瘦素(Leptin)、皮質醇(Cortisol)等分泌,使人食慾大增/下降,並傾向儲存脂肪。
而身體對減重也有自我調節功能。曾有統計數據指出,幾乎80%的人在減重後,體重都會回復。
要學懂正念飲食和直覺飲食,平衡賀爾蒙的分泌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、飲食習慣、並攝取足夠營養,才能長遠並有效地穩定體重。